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蒽蒽蒽蒽 德甲 2024-01-18 69 0

我 在现场, 记录瞬间, 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 我 们开设了 “我 在现场”栏目, 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 讲述他 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 他 们践行“四力”, 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政变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法兰克福

他 们凝固新闻的瞬间, 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 “我 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 希望他 们的作品和讲述, 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12月的法兰克福, 雨雪缠绵不休, 多日见不到一缕阳光。 灰蒙蒙的天让人不禁怀念起离开北京时40度高温下热气蒸腾的太阳。 6月下旬我 抵达德国法兰克福, 正式从图片编辑转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 半年的时间倏忽而过, 回想起站在各个场景下拍照时, 一个个紧张的、舒展的、忙碌的、惬意的自己, 不禁感慨新闻现场的魅力、摄影的魅力。 感谢摄影记者的身份带我 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带我 穿过镜头感受更真、更细、更多元、更广阔的世界。 -法兰克福

“眼花缭乱 行色匆匆”

德国被誉为“世界展览王国”, 其会展业的历史长达数百年。 如今的德国仍是世界第一会展强国——全球三分之二的顶级专业性展会在德国举办;全球营业额最高的10家会展公司中, 德国占一半。 据德国展览业协会统计, 每年有160至180场国际性和全国性展会在德国举办。 -法兰克福

我 所在的法兰克福分社负责的法兰克福、科隆、杜塞尔多夫、慕尼黑等城市拥有排名国际前列的大型会场, 常年举办各类大型展会:法兰克福书展、慕尼黑车展、科隆游戏展、杜塞尔多夫医疗器械设备展……各领域内的顶级展会能够将本行业经济百态浓缩于同一个时空点, 是集中展现各行各业经济业态的绝佳机会, 自然也是法兰克福分社报道的重点。 同时,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展会也为我 们提供了 一个个报道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世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大主题的小切口。 -法兰克福

展开全文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10月18日, 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展区, 参展商向参观者介绍中国图书。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8月28日, 人们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房车展上参观来自中国的戴德房车。

我 来分社后第一次报道的国际顶级展会是科隆游戏展。 游戏在国内属于比较热门的话题, 中国公司近年来也频频交出亮眼的成绩。 我 在国内时曾经参与过服贸会等展会报道, 这回提前做了 一些功课。 在进入现场前我 信心满满, 以为可以像“成熟记者”一样行云流水地把中式元素、中国企业展区生动地呈现出来。 -法兰克福

没想到在科隆会展中心迷路无数次之后, 好不容易进入了 目标展厅, 我 却发现自己完全无法辨认哪些展位属于中国企业。 中国游戏公司在海外参展, 绝大多数展位只标出集团英文名称、海外注册的分公司名称, 甚至很多展位只摆出了 公司主推的游戏信息。 我 只查找了 部分参展公司的中文资料, 而且对他 们推出的游戏所知甚少——复习内容与考试范围完美错过, 并且各个展台的布置没出现多少我 印象中典型的“中式元素”, 我 无法从视觉上确定哪些展区可能属于中国公司。 于是在花花绿绿繁忙喧嚣的大厅里多了 一个弱小、无助、茫然无措的身影。 前期工作准备不到位, 就只能在现场付出多倍的努力, 我 四处奔跑, 询问, 求助, 在人人都快乐的游戏展, 我 却拍得苦大仇深, 咬牙切齿。 -法兰克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这是2023年8月23日在德国科隆游戏展上拍摄的腾讯游戏展台。

经此一役我 总结了 很多经验教训, 并在后面的展会报道中继续摸索总结,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性。 每场展会有很多相同点, 但也因领域、举办地、景观设计等差异而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每次踏入一个个繁忙拥挤的展会现场, 我 的头脑都在一堆问题间飞速运转:如何平衡紧迫的采访时间和近乎无限广阔的展会空间, 如何迅速凝练出合适的报道主题, 如何第一时间为不同展位匹配合适的拍摄角度, 如何通过干净的镜头语言展现出行业特色, 如何介绍人与该行业商品的关系, 如何最大程度地扩大画面的丰富程度, 如何提高镜头内能展现的信息密度, 如何分配报道国际巨头与中国企业的力量, 如何分配留给计划与寻找惊喜的精力……取舍、分配、归纳、平衡、每一次的采访都让我 有新的体悟。 步履不停、快门不停、思索不停, 希望自己也能够在摸索中进步不停, 一直向前。 -法兰克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10月7日, 德国科隆国际食品博览会一角。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9月4日在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媒体预展上拍摄的比亚迪发布会现场。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9月4日, 一名参观者在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媒体预展上拍摄比亚迪的展品。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9月5日, 人们在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城市公共展示区参观。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10月18日, 人们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洽谈。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9月16日, 乐手参加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开幕大游行。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7月14日, 游客在德国曼海姆的路易森公园参观联邦园艺展。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11月13日, 人们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医疗器械设备展上参观。

“文化交流 以小见大”

9月底的某一天, 我 正在超市里买月饼, 突然收到了 德国汉文社将在法兰克福本地的中式园林“春华园”中举办汉服游园会庆祝中秋、国庆的消息。 汉服文化近几年在国内非常流行, 但在万里之外的德国法兰克福, 汉服能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带着疑问, 我 前往了 “春华园”。 -法兰克福

这座中式园林占地面积不大, 但层次丰富, 曲径通幽, 山、湖、亭、榭、石、林, 各种熟悉的元素让我 仿佛回到了 江南水乡。 很快活动开始了 , 身着汉服的表演者翩翩起舞, 这时园林曲径通幽的弊端显现了 出来——欣赏表演的人过多, 把湖四周和小桥堵得水泄不通。 我 希望在表演期间能够自如来去, 寻找更多拍摄角度, 又害怕来回走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最后选择了 在水榭侧面的房间里透过窗户进行拍摄。 我 希望能更强烈地表现出这场演出是在异国他 乡进行, 于是将中国表演者和海外观众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了 拍摄。 -法兰克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9月30日, 人们在德国法兰克福“春华园”中观看中国舞表演。

活动的组织者非常用心, 设计了 各种中国传统游戏和互动环节。 现场参与者众多, 气氛热烈。 我 也深切地感受到了 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辛苦, 体会到了 祖国文化被每一个个体所认可、喜欢的那种成就感。 我 的照片在2023年10月2日被人民日报刊登在了 要闻版上。 -法兰克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9月30日, 人们在德国法兰克福“春华园”中体验扇面绘画。

在德国曼海姆的路易森公园内, 也有一座大型的中式园林“多景园”。 借着曼海姆举办联邦园艺展的机会, 我 前往进行拍摄。 多景园中有一座大茶楼, 里面坐满了 金发碧眼的本地客人, 老板娘热情地招呼客人, 添茶加水。 -法兰克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7月14日, 在德国曼海姆的路易森公园内的中国园林“多景园”, 游客在茶楼喝茶。

这种生动的氛围带来的传播感与静态的建筑、展览等完全不同, 恍惚间我 感觉自己回到了 成都锦里的露天茶座里。 听同事说这座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式茶楼已经经营了 好多年, 下次采访完我 也要去喝一杯盖碗茶。 -法兰克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7月14日, 在德国曼海姆的路易森公园内的中国园林“多景园”, 游客在茶楼喝茶。

“静而有度 矛盾统一”

“当你 置身于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 很难不深深感受到人类个体的渺小和人类整体的伟大。 冷肃、规整、宏伟、震撼, 工业遗迹将实用的结构和浪漫的美感完美结合在一起, 走在其间仿佛还能想象出一百多年前, 数万工人在此热火朝天工作的场景。 -法兰克福

今时今刻, 这座集煤炭、化工、钢铁冶炼于一体的巨型工业区没有了 繁杂的喧嚣和熊熊燃烧的炉火, 却并不显寂寥。 鲁尔博物馆中参观者熙熙攘攘;厂房改成的咖啡馆里一派闲适氛围;大片的草地和盛开的鲜花中有徒步和骑行者穿梭其间;美术展、话剧演出、音乐节、体育赛事、露营探索活动等不时上演。 -法兰克福

在这里可以深刻感受到过去与现在的碰撞, 人与机器、建筑、文化、自然的互动与交融。 这片曾经的19世纪工业霸主带着它厚重的过往, 拥抱着现在的宁静, 走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

这是我 在《镜头连中外》栏目中写下的感想。 在2023年服贸会开幕之际, 编辑部策划将服贸会园区——北京首钢园和德国鲁尔区做一组内外联动稿件。 去之前我 其实心里非常忐忑。 因为参与过2022年服贸会和北京冬奥会的报道, 我 去过很多次首钢园, 非常了 解首钢园的魅力, 但位于德国埃森的这处世界遗产地对我 来说却非常陌生, 我 很担心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让这组约稿的国外部分显得苍白。 -法兰克福

但当我 顶着蒙蒙细雨来到园区门口的时候, 一切焦虑都消失了 。 和参加活动类报道被时间推着走的紧张氛围截然不同, 在这片沉默、开阔、宏大的园区, 我 感受到了 作为拍摄者静谧的快乐。 我 在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全情投入在视觉的世界里, 感受到了 静态的视觉可以传达出的动态的内涵。 -法兰克福

生锈的机器, 幽深的隧道, 规整的遗迹, 穿梭的人群, 令观察者受到震慑。 这种震慑不仅来自于遗迹巨大的体量带来的压力, 更来自于那些陈旧的遗迹下隐藏着的来自悠长岁月的冲击。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8月16日在德国埃森拍摄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焦化厂景观。

遗迹是巨大的, 却又在很多地方摆放了 微缩的模型;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8月16日, 在德国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 人们参观工业区微缩模型。

遗迹是陈朽的, 周围却又青草树木郁郁葱葱, 开满了 娇嫩的小花;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8月16日在德国埃森拍摄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建筑景观。

遗迹是静默的, 却又四处流动着人群, 带来动感和活力;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8月16日, 在德国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 人们在导游带领下参观焦化厂内部。

遗迹是古典的, 却又在鲁尔博物馆的设计中大面积采用鲜艳的橙色, 带来现代的轻快感。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8月16日, 一名游客在德国埃森参观游览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内的鲁尔博物馆。

一切都是冲突矛盾的, 一切又都恰恰好在一起。

我 在拍摄中与它产生了 内容上的对话, 情绪上的联结。 此刻我 感到自己作为记录者无比幸福。 此刻我 明白了 前往现场的意义, 明白了 摄影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我 们要张开自己全部的触角去感知现场, 运用自己全部的能力把感知装进画面, 带回编辑部, 带给读者。 -法兰克福

这组稿子的融媒体产品经过编辑老师的巧手加工, 在新华社客户端上获得了 超过160万浏览量, 近千条评论, 让我 也非常惊喜和荣幸。 从前期与编辑部沟通策划到采访拍摄, 后期加工, 最后看到制作如此精美的一个融媒体成品诞生并受到欢迎。 其间的过程无比美妙。 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毫无保留地投入, 做出一组满意的稿子, 也是我 身为记者最有成就感的事。 -法兰克福

“静如入定 动如逃命”

在驻外之前, 我 拍摄体育赛事的经验并不多。 10月底开始的2023WTT法兰克福冠军赛给了 我 一个过于高强度的机会。 由于之前要来支援的同事临时来不了 , 我 只能一个人前往拍摄。

比赛开始前我 做了 很多准备, 向多位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学习了 之前数年各项乒乓球赛事中“大咖”们的片子, 参考数据, 理解拍摄思路, 但当我 拖着满满当当的器材箱进入会场时, 漆黑的环境瞬间摧毁了 我 强打起来的信心。 -法兰克福

本次比赛的赛场打光为纯顶光, 赛场四周和运动员脚下的地板都是吸光的黑色材质, 这就使运动员击球瞬间的脸部几乎全部是一片阴影。 后来我 与现场四五位德国摄影师沟通, 大家均表示对此没有办法, 顶多是牺牲照片质感提高ISO感光度, 然后使用软件后期修掉照片中的噪点。 我 没有采取这种办法, 于是就只剩下了 硬磕。 平均20到40分钟一场比赛, 运动员们动作快如闪电, 比赛节奏极快, 没有时间给我 容错;而每局之间休息时间按秒计算, 比赛之间经常也只间隔2到3分钟, 没有时间整理照片发稿。 我 感觉自己在两个极限状态之间反复横跳, 一个是坐在场边全身僵住不动, 只有手在疯狂转动相机追逐运动员的眼睛对焦按快门, 另一个就是趁着各种小空档拎着相机和小板凳在拍摄点位之间踉跄地飞奔, 或是跑向扔在场边板凳下面的电脑, 趴在地上争分夺秒处理照片。 我 这个体育摄影的小菜鸟在这个乌漆麻黑的体育馆里每天体会着挑战极限的崩溃。 -法兰克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11月3日, 王楚钦(右)在比赛中回球。 当日, 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2023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法兰克福冠军赛男子单打四分之一决赛中, 中国选手王楚钦以3比0战胜韩国选手林钟勋, 晋级四强。 -法兰克福

这种崩溃感在中国球员连续爆冷出局的一个下午到达了 顶峰。 第一名球员出局的时候已经快到北京时间深夜了 , 我 在比赛过半感觉情况不妙的时候和编辑提前联系并整理照片, 在比赛结束一分钟的时候传图入库。 但随后的两场比赛中国选手接连爆冷, 中德时差带来的传稿压力, 对编辑部老师深夜一直和我 沟通的感激和愧疚, 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不甘心, 对中国球员出局的遗憾, 被全场观众为对手球员加油的气势所震撼, 各种复杂的情绪在心中不停翻涌。 此刻我 感受到了 很多, 又无从整理成清晰的文字, 也许这就是竞技体育与体育摄影的魅力与力量。 -法兰克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 2023年11月1日, 陈梦在比赛中发球。 在女子单打第二轮比赛中, 她以2比3不敌罗马尼亚选手斯佐科斯。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11月1日, 樊振东在比赛中回球。 在男子单打第二轮比赛中, 他 以1比3不敌韩国选手李尚洙。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11月5日, 王艺迪在比赛中回球。 在女子单打决赛中, 王艺迪以4比0战胜队友王曼昱, 夺得冠军。

一转眼比赛到了 第八天, 工作的压力使我 虽然一直在拍摄运动员们, 但从没来得及仔细认真地看看他 们。 最后一天的男单决赛是马龙对阵中国台北的年轻名将林昀儒, 我 决心要在拍摄之外珍惜机会近距离观察一下他 。 在与几乎没有失误的对手的高强度较量中, 马龙没能挺住。 我 看到在赛后的所有场合, 马龙都非常沉稳、温和, 并不露出什么情绪。 只是在颁奖仪式结束的时候, 冠军已经走回了 后台, 马龙在进门的最后一瞬间突然停了 下来, 回过身, 向全场每个方向的观众认真地挥了 挥手, 抿了 抿嘴, 然后在观众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中转身离场。 我 一下子湿了 眼眶。 -法兰克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11月4日, 马龙在比赛前热身。 在男子单打半决赛中, 他 以4比1战胜法国选手菲利克斯·勒布伦, 晋级决赛。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11月5日, 马龙在比赛中。 在男子单打决赛中, 他 以1比4负于中国台北选手林昀儒, 获得亚军。

回想起这八天拍摄的照片, 我 在发稿时大多挑选的是运动员表情较为平静的画面。 其实运动员们有很多其他 的瞬间, 在击球发力的很多时候肌肉紧绷, 有时甚至表情稍显“狰狞”, 有时受到伤病困扰, 有时还能看到脸上的疲惫。 每一面都很宝贵, 每一面都值得记录。 经过这八天发稿35场比赛的“魔鬼新手村”集训, 我 想我 不仅在拍摄能力上有了 提高, 对体育摄影的理解也有了 进步。 -法兰克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2023年11月4日, 王曼昱在比赛中受伤后接受治疗。

驻外之后的时间过得特别快, 6个月时间在忙忙碌碌中飞速度过。 一开始写本文时感觉无从下笔, 静下心来又发现可以总结的经验也有挺多。 感谢这个栏目, 不但给我 们展示现场、展示故事的窗口, 也提供了 一个让我 们可以总结、自省的契机, 希望2024年我 能成为更优秀、到达更多现场、讲出更多好故事的摄影记者。 -法兰克福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 观看张帆2023年的其他 报道↓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张开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法兰克福

策划:兰红光

统筹:武巍、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张帆

编辑:王海燕、金马梦妮、郝建伟、杨纯、尹栋逊、蔡湘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