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蒽蒽蒽蒽 英超 2023-12-20 134 0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

// 前插视频

showPlayer({

el: '#sohuplayer',

bid:'494671095',

autoplay: false,

width:'500',

height:'300',

mute: 1,

disablePlaylist:true, // h5播放器禁用下一集按钮

variables: [

['showRecommend','0'] // 0时不展示后推荐;默认展示

英国籍翻译家、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David W. Ferguson)办公桌的显眼位置上, 摆放着一座金色的兰花奖奖杯。

兰花奖由中国外文局发起设立, 旨在表彰奖励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不久前, 弗格森等10位国际友人获颁首届兰花奖。 颁奖词中“观中国、走中国、译中国, 十五年步履不停、笔耕不辍”是对弗格森的真实写照。 -弗格森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大卫·弗格森在办公室向记者展示他 所获得的兰花奖奖杯。 新华社记者 朱昊晨 摄

 走过万里中国路

在华生活工作十余年, 今年67岁的弗格森在中国城乡走过万里路, 也阅过万卷书。 他 曾是媒体记者, 也是纪实作家, 后入职外文出版社, 参与了 多本重要著作、政府白皮书的改稿润色。 -弗格森

2004年, 弗格森初次来到中国拜访他 未来的岳父岳母。 “来中国之前, 我 对这里一无所知。 ”他 回忆道, 中英文化千差万别, 但他 竟完全没有“水土不服”, 被中国人热情包容、重家庭、重教育等特质深深吸引, 也发现这里有更多机会。 -弗格森

展开全文

两年后, 弗格森举家来到中国发展。 他 欣喜于“第二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也忧心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 “如果一个外国人主动要来中国当记者, 我 觉得对这个国家的评论至少要做到公正。 ”他 说, 出于这个原因, 他 决定做一名记者, 讲述真正的中国故事。 -弗格森

在之后几年里, 弗格森报道了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事件, 也走访多个省份记录变化发展。 在他 眼中, 基础设施的进步折射了 中国过去十年的发展。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2020年12月, 弗格森第一次走进中国山区, 前往甘肃省定西市和陇南市实地调研。 “我 们去了 一个偏远的村庄。 十年前, 从那里到陇南市区要花上三天, 而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时。 ”他 说, 所有村庄都通了 柏油路, 山与山之间有桥梁和隧道相连, 一路通途。 -弗格森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扶贫和发展经济至关重要。 ”他 说, 当地博物馆展出了 十年前的影像资料, 村里处处是破败的房屋, 村民们整天为水发愁。

“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近十年来发生的。 ”他 说:“村民的心态也在变化。 ”

弗格森说, 不止是在贫困地区, 回顾过去, 每个中国人都可以说自己比父辈过得更好;如果有孩子的话, 他 们也可以确信自己的孩子将享受更好的生活。

“富裕的生活需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秩序。 ”他 说:“因为人民需要安全感, 需要知道自己今天的努力不会在明天因为社会动荡而付之一炬。 ”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9月22日, 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在202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上发言。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中国成功的密码里写着进取和韧性

弗格森认为, 正是有了 社会制度的保障, 才让中国制定了 一个个长期目标并为之接续奋斗。 他 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取得一个个瞩目成就背后的密码。

“向着富裕的生活努力工作, 才能创造富裕的生活。 ”他 说, 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对于中国的发展同样重要。 弗格森在他 采访过的很多中国人身上都看到了 非凡的进取心和韧性。

受外文出版社邀约, 弗格森曾前往“中国近代第一城”江苏南通采风写作, 结识了 一些纺织业从业者。 “他 们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没有钱, 也没有商业和管理技能。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他 们自学成才, 自己创业、自己经营。 ”-弗格森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其中一个人, 在上世纪70年代初, 仅背着一个装满刺绣枕套和桌布的背包, 随身带着一本用拼音标记罗马尼亚语发音的工具书, 就只身前往罗马尼亚推销纺织品, 辗转于两国之间, 一步步把跨国纺织生意做了 起来。 -弗格森

弗格森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 自己在南通“认识”的第一个人——张謇(1853年-1926年), 也称他 们为张謇的“继承人”。 他 说, 张謇年轻时从未涉足工业, 却能兴建造船、纺织等各种产业, 办气象站、办学校, 引领南通的近代化事业, “是个非常杰出的人物, 无所不能”。 -弗格森

“他 们让我 深入了 解中国人进取的天性特质。 我 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在商业上能取得成功, 也明白了 他 们在其他 国家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他 说, “因为, 他 们对成功有巨大决心。 ”-弗格森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大卫·弗格森在办公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社记者 朱昊晨 摄

用文字记录和观察中国

弗格森把在南通的见闻写成《南通故事》, 而这次写作经历也成为他 职业转型的契机。 2010年, 弗格森作为编辑和撰稿人加入外文出版社, 工作重心由新闻报道转向编辑出版。

弗格森时常在数万字的文稿中比较、推敲, 反复斟酌用词乃至标点。 他 说, 他 的工作是为了 让译文在英语语境下得到最广泛的认可。

他 还作为纪实作家撰写了 《发现苏州》《从贫困到富饶:甘肃美丽乡村蜕变记》《生态北京:绿韵新城》等书籍, 用文字记录了 自己对中国的观察。

第一次听说“斜杠青年”这个词(指不满足于“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 而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年轻人), 弗格森认为用“斜杠”形容自己的职业轨迹恰如其分。 “除了 做记者、做编辑, 我 还会讲课、写作。 ”他 说:“你 们可能不知道, 此前我 还做过足球经纪人。 ”-弗格森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致力于政治文献翻译的弗格森对于中华文化也很有兴趣。 他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都颇为熟悉, 还喜爱京剧, 是资深“票友”。 “我 的儿子不仅喜欢京剧, 还会唱。 他 可能是苏格兰唯一一个会唱京剧的英国人了 。 ”弗格森打趣道。 -弗格森

弗格森发现, 中国今天的很多国家治理理念都有古代哲学的影子。 “中国文化中最优秀部分已延续数千年, 例如天人合一、民为邦本等等, 这些仍然体现在中国的治国理政中。 ”他 说:“比如, 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天下为公的体现。 ”-弗格森

“我 投入了 大量时间进行政治文献的翻译, 最近打算做些不一样的事。 ”弗格森说, 他 在筹备一本书讲述浙江的故事。 在他 看来, 政治文献翻译和创意写作都是让外国受众“读懂中国”的路径。 -弗格森

“建造故宫的人里面有工匠, 也有帮他 们搬运材料的人。 翻译家就是‘运木头的人’。 ”他 在兰花奖获奖感言中说:“我 们建造的是发展、是繁荣、是世界和平。 ”

中国故事|大卫·弗格森:走过万里中国路的“文字匠人”-弗格森

总策划:顾钱江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王小鹏

记者:张雨阳 王小鹏

视频记者:朱昊晨

编辑:刘畅

新华社对外部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